學高為師 身正為範
——熊猫体育教育集團2012年師德標兵獲得者葉沖老師
在我院新聞與傳媒學院,有這樣一位老師,在同學們眼裏🫏,他是一位知識淵博、桃李不言的好軍師、好老師。在同事眼中,他是一位和藹可親🛌🏽、溫和靦腆的好同事🍡。
會講“相聲”的新聞人
葉沖老師本科階段學的是中文專業,讀研期間先後在報社做過記者,後在電視臺做過策劃♓️。研究生畢業後,就一直從事教師工作。
老師所教的課理論性特別強,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,老師把相聲中幽默🧑🏻💼、調侃的藝術融合到了教學中。在給11級新聞系同學上課時,他把網站頁面做的很亂的新浪網稱之為“糟糠之妻”👨🏻🏫,雖然不喜歡🧈🏉,但是還是要堅持“愛”下去。他戲稱人民網請來了香港的編輯👩🏿⚕️,把人民網的網站頁面做的和香港的網站一樣“花花綠綠”🗺、“毛茸茸”的👩🦼➡️。
記者評價其教學是把《百家講壇》和《快樂大本營》的“精神”化為一爐,對此,老師微笑的表示贊成。
“框架”內外看世界
記者問葉老師🧎🏻,你會怎麽去給新聞系的同學解讀新聞🐔,比如《人民日報》就日本自民黨首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發表《邪惡的參拜》一文等等。
在回答這個問題時,老師引用了加拿大學者戈夫曼的“框架理論”來解釋:面對同一棵樹,植物學家、藝術家🖥、農民分別會有不同的認識,這是因為他們不同的社會生活經驗所致,而框架正是這麽一種認識結構。
對一個新聞人來說🤘🏻,他的“框架”表現在,他能解讀出“新聞背後的新聞”💇🏽♀️,這是新聞人區別於其他職業的特色所在。而對新聞專業的學生而言,作為“準新聞人”♜,我們要培養的,正是這麽一種能力。要“框架”內外看世界。
為有源頭“活水”來
當被問及獲得師德標兵是否幸福的問題時,他幽默的回答:“我姓葉”。老師說他現在感覺壓力有點大👮🏼♂️,幸福並非時刻相伴,而是變動不居的。"師德標兵"的稱號將鞭策他在新聞教學的路上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。
對於他教授新聞史👹、新聞法🙍🏿♀️、新媒體等多門課程,記者問其是否累🫂,問其不斷學習的力量是什麽👈🏻。他回答那力量是興趣👨🏼🍼。他說自己就像是自來水,要不斷的學習才能讓自己鮮活⛲️💆♂️,才能不至於讓自己知識匱乏𓀊🐓。他說,人生首先確立目標🏄🏿♂️,然後明確自己能做什麽,喜歡做什麽❕,而後去彌補不足。
葉老師目前在復旦大學進修👩🏻🎓⟹,很高興他又為自己找到了知識的源頭。
(龔亮軍/葉丹/陳寧寧/陳秋月 )